

2025-08-14 300
在技术标准化飞速发展的今天,标准必要专利(SEP) 已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关键纽带。对于标准化领域的从业者而言,透彻理解SEP的内涵、运作机制及最新政策环境,是把握发展机遇、规避潜在风险的核心能力。
专利的价值: 赋予创新者独占权,保护研发投入,激励持续创新。
标准的目标: 建立统一技术规范,保障互操作性和兼容性,推动产业规模化。
SEP的诞生: 当某项专利技术成为实施特定技术标准不可或缺的部分时(即无此专利则无法合规实施标准),该专利即升格为标准必要专利(SEP)。
这种“专利+标准”的结合,既为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,推动产业协同创新,也带来了专利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潜在张力:
专利权人诉求: 凭借技术贡献获得合理回报。
标准实施方需求: 获得公平、合理、无歧视(FRAND) 的许可条件,保障市场准入与有效竞争。
因此,如何在“保护创新”与“推广标准”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是SEP制度设计的核心命题。
为破解SEP领域的权利平衡难题,国内外已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规范体系:
《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(暂行)》首次系统解决国标中专利问题。
明确专利信息披露义务、许可原则(尤其针对强制性国标),奠定国内实践基础。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发布《产权组织标准必要专利战略(2024-2026年)》。
强调通过中立平台促进全球对话、提供数据支持、推动友好协商。
目标:超越单一法域限制,寻求解决SEP全球共性问题的协作路径。
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等机构编写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操作指南》。
立足中正立场,平衡创新回报与技术价值最大化。
系统梳理中美欧日德英等主要法域的法律法规、政策与司法案例。
分析热点趋势,为市场主体提供SEP许可风险提示与操作建议。
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《标准必要专利发展报告(2024年)》。
全面回顾剖析国内外重要政策、案例与数据。
清晰呈现SEP发展态势,深化各方认知。
目标: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融入标准,加强标准制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,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加强信息披露要求。
规范许可承诺(FRAND)及善意谈判行为。
提供高风险行为预警。
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指引》(核心举措)。
核心目标:预防和制止滥用SEP排除、限制竞争的行为。
明确相关概念,提出垄断行为分析原则与市场界定思路。
创新性建立事前事中监管规则:
为经营者划定明确行为边界,保护市场公平竞争,维护创新动力、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。
SEP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“保护创新”与“推广标准”的动态平衡,惠及产业链各环节:
对创新者:
确保核心必要技术投入通过纳入标准获得合理回报。
持续激励研发投入,形成“创新-回报-再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
对标准实施者:
FRAND原则提供可预期的许可条件。
保障以公平成本获取关键技术,降低法律风险。
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。
对产业生态:
SEP加速先进、兼容技术的普及。
避免市场因技术碎片化分裂,提升产业整体效率与国际竞争力。
历史经验:成功的技术标准推广,能带动从核心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繁荣。
尽管政策框架日益完善,SEP领域仍面临现实挑战:
全球许可费率缺乏统一标准。
FRAND原则具体适用存在解读差异。
不同司法辖区法律规则冲突加剧跨区域纠纷。
许可谈判效率有待提升。
禁令救济适用边界需明确。
市场监管总局《反垄断指引》提出的“事前事中监管”思路(如强化信息披露、规范善意谈判),为预防和化解中国市场潜在纠纷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。
未来,随着全球协作深化、政策工具细化及司法实践积累,SEP治理将逐步走向更透明、可预期、兼顾各方利益的生态格局。
标准必要专利(SEP) 是技术标准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。其制度设计与实践效果,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力的释放与产业生态的健康。
密切关注国内外SEP政策法规与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。
深入理解其运作逻辑与核心挑战。
这不仅是规避风险的必要前提。
更是把握技术协同机遇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在持续的政策完善与实践探索中,SEP将更好地发挥“创新保护”与“技术推广”的双重引擎作用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